导航:首页 > 音乐教学 > 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3-16 06:08:01

『壹』 自然科学知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用处

多学科的学习是人类认知发展及生存的必然发展规律,同时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音乐教学艺术的综合实施可以同具有类似艺术的学科全面开展,比如说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科目内容方面对授课内容、授课载体、开授课方式进行改进。

关键词:多学科 多元文化教育 艺术学科
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有关“倡导学科综合”的观点指出:“音乐学习的综合包含了音乐教育不同领域之间的结合;音乐同舞蹈、戏曲、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结合;音乐同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结合。在执行时,综合要以音乐为授课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素材建立起同其他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联系。”由此可见,单纯的学唱歌曲或是各学科的随意拼接并不是此课标所倡导的学科综合,下面就探讨一下教学中学科综合的意义和技巧。
一、学科综合在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意义
(一)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实际需求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不断前进,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自然科学水平和社会科学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并且各方面的联系也达到了更广阔的层面。多元文化社会不断前进的同时也要求多元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趋势需要建立全面的认知体制,但这只是通过对各个单独的学科进行学习,进而促进多学科的整体结合,这样的过程是促进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学习结合的过程。所以,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就包含了对于学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代教育所提到的学科综合主要包含的是自然学科之间的一体化,其中包括了艺术和灵魂乐两者的结合,作为艺术是个体发展在当今社会结构完整化的需求,对人的认知品格的丰富和完整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课程,可以全方位地促进人类的进步,这是建立在同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相接触的基础之上的。将各学科同音乐学科进行综合是为了能够提供全面发展的知识,培养学生深刻、全面的人文情怀,这是目前学科综合学习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音乐教育及教学改革的需要
最新的音乐教育学科的改革对于综合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在音乐新课标的基本观念所提倡的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全面的音乐教育重点是将不同区域之间的音乐进行集合,其中包含了歌曲教学、舞蹈教学、戏曲教学、电影教学、音乐和其他姐妹艺术的综合教学等内容,音乐同艺术学科以外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综合。在实践过程中,是将音乐教育作为重点进行的全面发展,利用特定的音乐素材同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为音乐的学习提供了多方位的音乐授课内容。而且,对教学的内容也做了详细的规定:首先,音乐学科与同类艺术学科的集合;其次,与其他各学科的结合。
现代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同时也体现了一体化的现代化教育与国际发展形势相统一的局面。综合性学习是如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特色功能,但是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主题的,比较提倡宣传综合学习的理念以及实施过程的综合。长期以来,音乐课程都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没有联系的,目前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一个真正的全面个性化的变化,产生一个完整的、个性的发展模式,培养出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就是音乐学习的主要目的。
二、音乐学科的授课技巧
(一)将音乐和语言进行合理的组合
音乐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情感传达性,可以带动听者的情绪。比如,在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凝固的音乐”课程讲解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了解及关心,来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建筑所体现出的各种风格;在对五年级学生开展“汉字的乐趣”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汉字的认识、了解及关心,进而开展填字游戏、朗诵课文、说成语讲故事等来感受人物的声美、形美、意美等特点。
(二)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同音乐相结合
能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学习活动中最大的乐趣。学生有了这种幸福感的满足,对今后新知识的学习会更加有动力,也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艺术家”,这句话出自世界著名的画家毕加索之口。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来描绘出自己所想到的事物。虽然有些学生所描绘出来的画面不贴切实际,但是有谁想到过几年后尤里卡所画的苹果梨就真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呢?老师过分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这种做法非常错误,这不仅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抹杀了孩子们最最珍贵的想象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及技巧,引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但是孩子们认为的事物及世界,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三)注重音乐与艺术的结合
学校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音乐和艺术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艺术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影像,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美术学习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学科,就发挥了比较独特的作用。首先,这门课程对审美和道德进行了教育,其次,这门课程使得学生身体和精神得到了愉悦,是一门创作性的实践课程。在对学生讲授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逐渐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表达自己心中的世界。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其他教学活动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授课,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美。有一句话这么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艺术老师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他们的路,指引他们前进。
(四)音乐同其他非艺术类课程综合起来进行授课
音乐是艺术门类中一个重要的学科,与广阔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这也加大了音乐课程与其他非艺术类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比如在小学所学的各门课程中,音乐可以同数学、语文进行沟通(包括诗词、戏剧等);音乐中的音值、节奏等可以同数学课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结合讲解;音乐的节奏感、旋律美可以同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相结合;音乐中相应的地方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知识、地理知识、环境知识、风土人情知识等可以与科学、历史等课程进行结合等等,都使得音乐教学同这些非艺术类课程之间的联系有了很大的可能性。例如,在《小雨沙沙》的教学中,就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授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最多是进行歌曲表演或是打击乐器,现如今可以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制定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伴唱声部;学科综合进行古诗朗诵,儿歌朗诵,来欣赏雨中的景色,体会艺术家笔下的雨,欣赏学生通过观察以后自己画出的雨,也可以到网络中寻找其他有关雨的歌曲。其中就有很多是运用了非艺术类学科的综合。进而拓宽了老师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音乐学科同其他非艺术类学科的结合,从表面上看各方面内容是相矛盾的,但实际上的本质问题是:习惯了的“学科次序”、传统的教学定势与开放、自主、内容丰富的新课标之间的矛盾。
(五)综合性材料的合理利用
对综合性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让音乐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更加热闹,因此,大部分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非常喜欢使用大量的综合性材料,但结果导致占用了学生学唱的时间,往往导致适得其反。因此,老师们在选用综合性材料的时候要遵循少而精的标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考虑到本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要来开展教学。在挑选综合性材料时,进行详细的考虑,如果确定可用的,就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如果达不到效果的,就必须要放弃,还音乐以本位。
总而言之,倡导学科综合的目标是为了加大力度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而加大力度的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及建设者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玉龄.新课标下的教学新理念——音乐教学如何实施学科综合[J].音乐天地,2006,(08).
[2]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李丽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技巧[N].辽宁师专学报,2013.

『贰』 如何让小学语文充满音乐氛围

如何让小学音乐课充满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一步步深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学中选择“快乐教学”作为突破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塑造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带动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即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中,对课堂上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捣蛋”行为,要冷静对待,保持情绪稳定,努力营造上课期间融洽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课后要及时有针对性地主动找到学生谈心、交心,理性批评并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为人处事和言谈举止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小学音乐课中的意境教学
在大量的随堂听课和观摩听课活动中,经常能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论:“这堂课比较有意境”。“这堂课把我们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了”。“听了学生的歌唱,使我们身临其境”。“这堂课如果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些,则意境可能会更深些。”……。可见,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在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从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小学音乐课意境教学的心得体会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在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挖掘教材的意境因素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
2、用语言来描述意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如:在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绝,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辞不达意,但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3、用形体来表现意境
首先,教师应当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为学生演奏《码头工人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沉稳的演奏姿势,痛苦而愤怒的脸部表情,来表现受尽煎熬的码头工人挣扎反抗的情景。
其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教学《走啊走》这首歌时,积极启发学生创编了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走路的形体动作,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走路的情景。
音乐意境的形体表现,应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意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校学爿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问内让学生学到尽町能多的知识,教师就耍多想办法、多出点子。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钟表占”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他们对钟表的表象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在欣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对“孔雀开屏河边走.傣家竹楼彩虹绕”的认识就不容易了,因为有的学生町能头脑中没有傣家村寨风光的景象,不知道傣家竹楼的模样,也没有看见孔雀开屏怎么美,也就很难通过联想体会音乐之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经历,所以在教学时,我经常运用各种手段(图画、幺J灯、录音、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善评价方式
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每一次所提出的问题或同答问题,都足建立自信心的良好时机。因此,教师耍在评价中精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常用“送星星”等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价与鼓励,让他们在“数星星”所带来的快乐而自豪的心理体验巾产生对学习的信心。在唱歌表演课“小青蛙找家”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会了歌曲后,我让他们分小组自创编动作并戴上头饰表演,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免会仃学生说某某小朋友动作编得不好,歌唱得不好听或足跳舞不好看,这时我就会让他们互相帮助.并对愿意帮助别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如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表示爱心的节果等,让这个学生看到他自身的价伉,也培养了其他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然后也有一些会夸自己表现如何如何好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一面赞扬他们大H开表演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引导他们向别的同学心学习.帮助其形成席心好学的学习习惯。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受到教师在关注着他、期望着他.使学生能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

『叁』 为什么要音乐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是,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我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首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刘禹锡行经洞庭湖,被这样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时,电脑屏幕上相机展现如下画面,音箱里同时传出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诵:“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湖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么像那银盆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舒缓流畅的音乐、满怀激情的解说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洞庭湖的美景。诗中蕴含的美,变得那么鲜明、具体。接着,教者请学生把书合上,在头脑中画画,把洞庭湖的美景画出来。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在蓝蓝的天空中画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说:“我在湖中央画了一座山,山上长满了青青的草……”有的说:“我还在水面加了一点银光。”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不知不觉进入了诗的意境,焕发出愉悦的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嘴里边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屏幕出现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蝙蝠嘴变成天线,耳朵变成荧光屏,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便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出来的。蝙蝠和雷达两者这一勾连,文本内容一下子成为生活中可见可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PPT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PPT效果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从而积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把难以见到的事物适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样感官;让创设的特定环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摄取较多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享受语文的审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优化过程,提高效果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比较单调、枯燥。老师厌教,学生厌学。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化厌为喜”了。我时常或下载或设计一些识字游戏,如“摘苹果”“找朋友”等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也牢。还有写字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给学生们做出最好的示范。
五、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六、注重拓展,深化学生体验。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最南端景色的课文,有海滩、海底、海岛许多美丽的地方。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图片及录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满生机的岛屿,从而歌颂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课外知识,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知识。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介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肆』 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的作用!

音乐教育的审美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观念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引起音乐教师们的重视。〔1〕古希腊哲学家早就提出:“由体力、智力、美学、道德这四个方面编织在一起去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该思想早已在欧美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采纳。我国经过数十载的教育实践,由“德、智、体”不完全的“三育”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五育”教育,把美育放在适当的位置,或者说在我国整体教育改革中重新显现,这是新世纪的音乐老师们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2〕“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而小学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艺术类科目(即文学、美术、音乐),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虽然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发展规律,有不同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的思想感情,去揭示、去描绘、去抒发、去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在小学美育教育中各具特色,共同为学校美育教育构置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和的大千世界。

音乐美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儿童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由此笔者通过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就音乐教学和美的关系作以下管窥。

一、唱游学习中感受美,以美塑形

唱游是小学低年级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形体艺术的表现。泰戈尔说:韵律起着河岸的作用,赋予诗以形式美和特征。其实,何止是文学,其它姊妹艺术的美又有哪一种能够摆脱节奏和韵律的约束呢?每当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其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给人带来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锵,让你获得美的享受。

如:小学低年级唱游教材歌表演《大雁大雁天上飞》和集体舞《东北秧歌》。前者音乐旋律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其动作形态显得平稳、圆滑、轻柔、舒展大方,显现出学生从小要学习大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本质,后者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兴奋、红火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跳跃、顿挫、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集体性的广场民间艺术那欢快热烈的场面。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真可谓见而有形、听而有声、声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潜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思维与创造,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进而在唱游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唱游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以美塑形。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3〕“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

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壁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在《国歌》的学唱和欣赏中,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中国的今天、明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香港的呼唤,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但是,还有一个子女日夜牵挂着母亲的心。“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郑成功的子孙们面对台湾,遥想当年“雄风”。“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因此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学艺术的整合在这里发挥到了及至。丰富的歌词和优美激进的歌曲旋律大量蕴藏着美。然而,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其次,另一曲选听教材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刻画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乐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把月落前江面甜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细致入微。从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4〕“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尚的情绪,焕发出异彩”。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摸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口风琴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作即兴舞蹈表演。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五、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

音乐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如在课外合唱、器乐合奏排练中,因合唱队,乐队由多人组成。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齐,而且要求必须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在整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多声部的唱、奏不仅声部直体谐和,而且更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美导行”在这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事实。由此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音乐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相互配合协调这种显性意识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以美育美、以美启智、以美悦情、以美育德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综上所述,学校的美育教育,它不应该是应试教育的遮羞布,不是装饰名牌学校的广告牌!不是挂在校长嘴边动听的词燥,也不是校园墙壁上华丽的标语,更不是学校升学率的代名词......。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是培养人格的工具,是勾勒宏伟蓝图的色彩,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课堂上春雨润物的悉心交融、是开阔视野的明镜。它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绚丽多彩的画卷;它能编织出美育教育五光十色的彩环;它能堆砌出美育教育百年树人的大厦;它能谱写出壮丽人生的不朽乐章.....作为学校美育传播者和奠基人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也许,我的“纸言片语”仅是盲人摸象,无法窥探音乐课程标准改革的全貌,但我们力求走进新课程,去感悟新课程改革那如火如荼的气息,去接受新课程改革那春风化雨般的洗礼,去加入新课程改革那轰轰烈烈的行列,去吮吸新课程改革那点点滴滴的精髓。

『伍』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哪些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哪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模拟,即写真。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达到真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模拟过程,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词语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模拟过程,还能使课文重点理解更为方便。例如:《飞夺泸定桥》另一重点段“抢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3、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

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

『陆』 儿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可以教学,并且提高唱歌能力。 如果想让学生通过儿歌记住课文的话,这是一个好主意。这样能让学生记的更牢固,成为脱口就出的东西。 叫学生儿歌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感,比如像一些词语搭配上可能能不吃亏……

『柒』 如何让音乐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得更加完美

课程复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制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捌』 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并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必须找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下面根据我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一、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不能只更新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媒体不仅仅是辅助教学、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识工具。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把多媒体当作了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认为只要教学手段先进了,便可以事半功倍,于是披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外衣,却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例如某教师在讲解《两小儿辨日》一诗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诗中每个字、每一句话的解释和翻译都制成课件,在讲解过程中照着大屏幕逐字逐句地念。这样做,表面上看来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际上教师仍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也许在教师的讲解中领会了诗意,岂不知诗的美感早就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丧失殆尽。
二、影视、音乐、图片的选择一定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语文教学运用电教媒体也像写文章用词造句一样,尽管是最华丽的词藻,误用了也会泛滥成灾。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效应”,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示范课的观念,在许多地方蔚然成风。其实,多媒体并不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种不管教学效率,滥用视听材料,盲目追求视听效果的做法难免让人啼笑皆非。我曾听过一位教师讲鲁迅的小说《故乡》,他制作的课件竟然是录制了一首名为《故乡》的流行歌曲,抒发的是思念故乡之情。其实小说《故乡》是要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引起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考,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他们之间除了字面上有“故乡”二字是相同的,思想感情上又有多少关联呢?如此使用媒体,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故乡》的主题,更不可能提高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使用不如不用。
三、教师应多在课件制作中去实践,深入钻研教材,驾驭课件
网上下载课件既方便又省事,但那些课件是别人根据自己的授课意图去设计的,大多不适合拿来即用。因此,不可简单地下载别人的课件组织教学,图轻松,充当课件播放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多比较、研究、制作体现个人风格的课件。也就是要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几年前在地区参加研讨会时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课。授课内容是小学语文《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能以静止的思维状态去看待发展中的事物,否则会出现啼笑皆非的结果。在教学时,那位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直观、生动,动画的图片效果明显有助于结论的获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学生就很清楚的明白了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是“辅助”而不是“代替”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它必须通过学生主观阅读去领会。信息技术的魅力在于它的直观性,学生对多媒体切入这种教学手段很好奇,一有了媒体,兴趣盎然。因此,教师一味的强调媒体而忽略了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导致一节课学生连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与培养。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桂林山水》时,由于同学们对桂林的风景旅游区比较陌生,因此教师下载了大量的桂林旅游区的图片。结果,教学中只重视了让学生去欣赏而忽略了文本,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饱了眼福,什么语言积累、突出重点、写作训练目标都没有完成。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替代学生的主体阅读,不能替代文本,教学时还应注重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五、多媒体并不是运用越多越好
我们个别老师为了让课堂吸引人而大量运用多媒体。他们可能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课越生动,其实不然。我们运用多媒体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课件不在多而在精。例如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课文题目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堂上播放了大量的影片,既有当时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又有总理生前的各种资料,有去八宝山火化的情景等。对于这些,我认为,选“长安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就够了,因为它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人民当时的心情,看完后再去理解课文,就很容易了。反之,它就会冲淡主题。相反,另外一位老师在执教《穷人》一课时,因为文章讲的是以打渔为生的主人公桑娜,在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收养已死的邻居的两个孩子的动人事迹。因此,教师只在课尾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正是由于这首歌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个个充满爱心地唱起了这首歌。
总之,要想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钻研教材,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让它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是追求所谓“电教”的形式,让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

『玖』 如何实现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营造恰当的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音乐的结合必须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契合度,须知两者不是机械性的搭配,而是两种因素的结合,教师要深入把控教材,掌握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价值、人文内涵,深入提取、捕捉、挖掘情感寓意,从而能够较好的掌握文章和相关音乐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获得 视听上的双重心理冲击。例如, 在讲解《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依照文章主旨选择《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两者之间的契合显然是很明显的,能够较好的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愉悦的音乐声让学生情绪上产生欢快感,受到渲染后极好的活跃了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适时恰当的引入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主旨,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音乐进行情感升华

有鉴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较为幼稚的状态,他们的人生阅历较浅,情感沉淀少,无法较好的理解具备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这时候可以很好的利用音乐作为媒介向儿童传递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实现情感体验的升华。教师应当在客观理解文章主旨后选择那些契合主体的音乐来构建较为合理恰当的情境,诱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学生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的思想性获得与作者的共鸣。例如,在古诗词《忆江南》的教学活动时,选择歌曲进行播放,再结合学生自主性的阅览词的效果,显然要好于单纯性的阅读文字,语文教学活动的效率得到了升华。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革新自身知识储备体系,革新自身教学理念,探讨更加符合时代趋势的教学活动策略,选择符合客观需要的音乐,通过音乐让学生将思绪带入到文字中,学生获得了与作者的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从而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实现深层次挖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

『拾』 为什么要音乐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

我觉得更重要在于换位思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想象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对方满足。

阅读全文

与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